战国蜻蜓眼琉璃珠的鉴定知识: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05-16 阅读:99683次





一般来说现知的春秋战国琉璃珠按材质可分为三种:一种为陶胎上附原始玻璃釉彩,即费昂斯(未成玻璃状态的多晶石英结构),其二为纯琉璃胎(非晶体无机材质),其三就是陶胎与玻璃质结合的珠子。

蜻蜓眼珠的纹饰一般均为若干颜色的套环状,就像蜻蜓的复眼。据考蜻蜓眼珠起源于公元前十四世纪埃及的神像眼睛,它拥有无限神力,能驱走恶魔,带来平安。其后神眼传至西亚、欧洲及其他地区。大约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传至中国,正值春秋末期。极富创造力的战国工匠将蜻蜓眼工艺演化到极致,孕育出独特的中国风格,并成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

“海蓝胎蜻蜓眼”的珠子(见图1、2、3、4)——胎底透光,看去是极美的海蓝色,而珠子上面一层一层叠加的圆圈很像蜻蜓的复睛,因而得名。它们大多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蜻蜓眼珠源自西方,代表神人眼睛,用以抵御邪恶。到战国时期这种意义渐失,蜻蜓眼珠变成纯装饰物品,由于装饰时尚的改变,加上汉代以后琉璃价格渐降,黄金首饰取而代之,蜻蜓眼珠制造方法自此失传。”(——张宏实)。这些眼睛代表善眼,是用以抵御恶眼的,眼越多意味着法力越大,所以一层叠一层,层数越多,代表它的法力越强。在进入中国文化体系以后,蜻蜓眼最初的宗教象征意义渐渐消失了,并且在纹饰上出现了更多的中国式样的图案,比如对称图案或者用点线连接的蜻蜓眼和被称作“珍珠地”或称“连珠纹”的纹饰(图2、3),都是当时中国本土流行的样式。蜻蜓眼珠这一特殊形制的琉璃珠造型方式,终于被中国本土文化逐渐同化了。徐扬和林天目还都提到了一个品类,也就是琉璃珠里品级比较高的东西——是大眼里面又套贴几个小眼的复眼星纹珠,根据小眼的数目进而又被分成三星纹(见图6、7)、五星纹、六星纹、七星纹(见图8、9)等,甚至还有十二星纹的。这些珠子少见且昂贵,同海蓝胎蜻蜓眼的珠子一样,这是因为它们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将石英砂等配料调制好,在窑内高温烧制成指头粗细、长短如笔的半固体半流质的琉璃棒状料液,再将其一层层缠绕到一根铁棒上,做成球体状,即所谓“铁棒缠丝法”者;同时,将事先烧制好的不同大小的琉璃小片,一层一层地粘合叠压完成至复眼状,并趁着球体高温的状态,将多组复眼或蜻蜓眼有序地热压粘合至球体表面,最后一并入窑再次烧制成型。其间程序相当细致和繁复,每一颗小小的珠子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精力。七星纹珠子如今很难见到,上面的眼如果没有脱落则更为难得,一般每颗都得上万美元。另外,春秋时出现的一种被称作泼墨纹的珠子(见图10、3),其纹饰之妙绝,配色之讲究,有勾魂摄魄的惊人美感。它们酷似中国写意画法的泼墨效果,是用铁棒缠丝法制作的,在铁棒旋转过程中,用非常写意的方法加进去一些类似墨色的琉璃材质,基材是淡淡的湖蓝色或是绿松石色,加上极深的黑色墨线,显得极为雅致飘逸且恣意奔放,美丽异常。当时贵族的审美品位已经通达一种非常抽象的境地,而非一味强调纹饰蛮荒的、图腾似的象征意义,他们的灵魂已经游刃有余地飘游于更深邃更优雅的艺术境界之中了。

1、这是典型的“海蓝胎蜻蜓眼”的琉璃,蜻蜓眼珠层层数贴,胎体是极美的海蓝色。(林天目藏)2、这亦是战国时蜻蜓眼琉璃珠。(徐扬藏)3、已经拥有中国本士化纹饰特点的海蓝胎蜻蜓眼琉璃珠,在蜻蜓眼之间出现了细碎的小点连接的“珍珠地”或称“连珠纹”的蜻蜓眼琉璃珠,浑厚端庄。(徐扬藏)4、这也是战国时“珍珠地”或称“连珠纹”的蜻蜓眼琉璃珠,浑厚端庄。(徐扬藏)5、很有代表性的鼓突的蜻蜓眼珠,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非常拙朴天真。(林天目藏)。6、这是徐扬自己串饰的一组海蓝胎蜻蜓眼的琉璃珠,其中的金珠是清代一种名为“伽蓝香”的香料,外包一层金箔制成,和海蓝胎的琉璃珠相互映称,古雅奇美。7、三星纹的琉璃珠,胎体的蓝色晶莹纯湛,光彩夺目。(林天目藏)。8、大眼内套叠七个小眼的七星纹珠,此珠品相、皮壳极好,殊为珍贵。(林天目藏)。9、战国时七星纹珠,精巧细致。(徐扬藏)。10、具有纯粹中国本土风格的泼墨纹琉璃珠,类似写意画般挥洒自如,风格奇崛至美。图3的中间是汉代泼墨纹珠串,基材仿绿松石颜色,黑色的墨线散发着优雅飘逸的神韵。(徐扬藏)。11、战国时期陶胎蜻蜓眼琉璃珠,因为琉璃之昂贵稀有,属贵族王公们专有。普通平民用不起这么昂贵的材质,因而发明了以陶制胎,上挂琉璃釉的陶胎琉璃珠——但亦有观点认为其胎体仍是琉璃质地,只是成分的差异导致其胎体不太透明而已。(徐扬藏)。12、春秋晚期精美无比的琉璃管,品相极好,它们和琉璃珠及玉佩等一同组合成当时的贵族随身的佩饰。(林天目藏)。13、来自西亚的具有异域风格和情调的蜻蜓眼琉璃珠,图案排布随意而自如,与汉化的蜻蜓眼琉璃珠风格的谨严端方应该是有所不同的,用林天目之语是“更加蛮荒一些”。(徐扬藏)14、来自古代波斯萨珊王朝的琉璃杯,"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而远来的这种异域琉璃器,能留存至今非常难得。(徐扬藏)15、花押或耳孬型琉璃器,年代,功用尚不可考,但应不晚于宋代。(徐扬藏)

现在的社会,仿真的东西太多,连我们熟悉的琉璃珠也是如此,而且都是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为谋利益,作伪造假者层出不穷。而这些仿真产品着实让不少朋友上当被骗,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锻炼自己的眼睛,下面给大家浅识讲解一下战汉的琉璃老珠与现在的新工艺琉璃珠差别四则,以便于大家辨伪:(琉璃珠英文标注:pandora glass beads) 

首先,当时的用料颜色极为有限。我们在出土于帝皇陵墓中那些纹饰很繁复的蜻蜓眼看,也就屈指可数的几种颜色。

战国时期的琉璃珠用料一般以蓝、绿色为主,常见的料色还有白、黄、黑等不多几种。由于各地各时期配料的差异,各色会有不同的,但是基本组成都近似。现代、近代的用料比较复杂、颜色鲜亮,常用的料色有数十种。国内料色不是很纯净,而台湾的珠色太艳,火气十足,均易分辨。

其二,古人讲求天人合一,讲求内敛,所以一般会将琉璃处理成半透或调成较沉稳的颜色,显得不那么轻浮。不像今人造珠追求高速高产,追求闪亮登场。 

战国时期的琉璃件用料以半透为主,多见铅成分,与同期国外的琉璃珠成分不同,沉稳内敛,一般认为是要达到仿玉的效果。现代、近代的琉璃作用料较纯,清代就多使用进口料,其化学配方与高古完全不同,限量透明,追求晶莹夺目的效果。

其三,古今的造型工艺也有区别,应该说当时的珠饰很朴素唯美,工艺是为表现形式服务的。相比,现在做的珠子似乎更要显示其精致复杂,而不注重内在的张力。

战汉时期的琉璃珠造型比较统一,圆珠与扁珠为主,也有管锥、方块等变化。蜻蜓眼辅以一些线纹饰为主,当然也有少见的柿蒂纹、蕃蛇纹等古典纹饰。现代、近代的琉璃珠造型多样,但太注重工艺与外形,显得不够内敛和有文化深度,以内花和凸起的彩点装饰为主。

其四,历经数千年磨砺,就算保存再完好,终有钙化、风化、磨损等化学物理变化。但记住这些皮壳表现,应是非常自然、火气全消的状态。现在很多仿品留白色的皮作伪,您想一下埋土里这么久,琉璃的钙化能这么白吗? 

战汉时期至今已数千年,琉璃件在土中多侵蚀、一般以钙化、腐蚀的麻坑与哈利光为典型皮壳。





战国蜻蜓眼海蓝胎琉璃珠真品风化麻坑特征明显图例

 

 

现近代的仿古琉璃以化学处理来模仿高古的皮壳,但终究难以温婉,显得不自热。

所以,您要收藏高古琉璃的话:

1、现在地摊上那种珠子上颜色五彩斑斓的,一眼就可明断。

2、无丝毫内敛,颜色过于鲜亮、浮华的也可排除。

3、外形过于夸张变形、或工艺很复杂如内外几层、内部带花朵的一般都不老。

4、没有皮壳或者表层不自然的需要留意辨伪。


上一篇:
下一篇:斋戒牌赏析
返回

珠宝行业机构:     世界黄金协会 |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 | 上海黄金交易所 |

战略合作伙伴:     中国流行饰品网

媒体合作伙伴:     网易 | 搜狐